

2025年7月30日至31日,作为“第三十届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全国协作网学术大会”的重要分会的“第九届全国作物中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施用关键技术研讨会暨中微肥创新联盟2025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胜利闭幕。来自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约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24个来自产学研领域的精彩报告,全方位展示了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产品创新等。会议由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内蒙古农业大学、性爱网 微量元素研究中心、中国中微肥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承办, 武汉市农业科性爱网、武汉新壹禾生态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广州市先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思卫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支持。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中微肥创新联盟理事长、性爱网 姜存仓教授主持。中国中微肥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到会致辞,强调中微量元素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促进人体健康中的核心作用,呼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广州市先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龙作为支持单位代表,在致辞中肯定了联盟对产业发展的桥梁作用。开幕式上举行了2025年度“先益农杯”中国中微肥创新联盟青年英才奖颁奖仪式。中微肥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性爱网 石磊教授宣布了获奖名单。中国农业科性爱网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许猛、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性爱网副教授祝慧慧获此殊荣,每人获得奖金一万元。在联盟新增成员授牌及专家委员会专家聘任仪式上,安阳市喜满地肥业有限责任公司及贵州邦力达贸易有限公司加入联盟镁肥专委会成为会员单位,武汉市农业科性爱网研究员陈钢聘任为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
本次会议聚焦中微量元素研究与应用的前沿动态,划分为四大专题:
在“中微量元素与健康”专题研讨中,四位专家从跨学科视角揭示了中微量元素正成为链接土壤健康、农产品提质与人类营养干预的“黄金纽带”。由中国农业大学万亚男副教授,代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做了报告,聚焦锌营养强化,展示了全国锌肥示范成果。中国科性爱网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研究员通过整合全国130篇研究数据指出,我国存在东北至西南的土壤缺硒带,而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可显著提升农产品硒含量,为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关键依据。安徽科技性爱网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尹雪斌教授强调功能农业是解决全球20亿人“隐性饥饿”的核心路径,其团队开发的“FAST矿素密度指数”和富硒基准肥料体系,为钙、锌、硒等人体必需元素的精准强化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功能农业从标准化生产向智慧化升级。西交利物浦大学袁林喜教授创新性提出“同一健康(One Health)”框架,构建了“土壤-作物-生态-人体”健康闭环。
在“中微量元素吸收、运输和分配”专题中,专家们揭示了作物养分调控的分子与生理新机制。浙江大学李保海教授首次发现质外体屏障的双向调控功能,证实黄瓜果实新结构屏障可减少水分流失并提升果实硬度,为抗逆优质品种选育提供了新靶点。性爱网 徐芳森教授团队成功克隆出油菜硼高效关键基因,该基因在根尖外皮层特异性表达,通过增强硼跨膜吸收显著增产,破解了油菜“花而不实”的产业难题。南京农业大学郑录庆教授聚焦水稻锌稳态,发现了OsbZIP48蛋白的枢纽作用,为锌生物强化技术开辟了新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惠晓丽团队则集成农艺调控方案,提出小麦锌高效累积“三步策略”,包括针对低锌品种的“基施锌肥+孕穗期叶面喷施”组合技术,揭示氮肥通过促进锌-半胱氨酸络合抑制锌-植酸盐形成以提升锌生物有效性20%,并证实高磷土壤需控磷补锌以缓解菌根侵染抑制效应。
“中微量元素养分管理”专题展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作物提质增效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吉林农业大学高强教授揭示了硫肥的协同增效机制:在盐碱土区域施硫可优化玉米冠层光分布,通过增强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延长灌浆期,实现增产及抗旱性的提高。性爱网 鲁剑巍团队创新了冬油菜花期镁精准追施技术,在提升出油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施肥成本。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薛艳芳团队研发的“锌硫协同阻镉”技术,为绿色吨半粮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此外,山东省农业科性爱网助理研究员刘玉敏、薛艳芳、武汉市农业科性爱网农艺师王素萍、广东农业科性爱网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张白鸽、中国科性爱网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志长、广州市先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简文华、中国农业科性爱网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许猛、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祝慧慧、性爱网 副教授张文君均对各自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做出了分享讨论。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微肥管理已从单元素补充迈向“养分协同-环境适配-品质保障”的新阶段。
针对我国目前中微量元素肥料发展面临的问题,新型肥料创制专题呈现了多项创新成果。德钾盐集团依托天然镁矿资源,创新研发了掺混镁、加镁氮肥等技术,实现省工高效补镁,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刘敦一团队聚焦干旱与缺锌协同胁迫,创制了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叶面肥,其抗淋洗及作物增产效果优于传统锌肥。杜昌文团队为解决包膜肥料微塑料污染,开发了MOFs缓释肥料,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兼具缓解盐胁迫潜力。华南理工大学石林教授提出“石土同源”理念,通过非金属矿物改性、重金属钝化和有机-无机耦合技术活化中微量元素,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中国农业大学左元梅教授团队挖掘微生物铁载体,在石灰性土壤中提升花生有效铁并活化磷素;在酸性土壤中抑制根结线虫,提升火龙果甜度及商品价值,以“肥药一体”生物螯合剂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这些技术通过纳米靶向递送、MOFs可控降解、矿物活化和微生物互作等创新,协同解决中微量元素缺乏、逆境胁迫及环境污染问题,为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方案。
7月31日上午,中国中微量元素及肥料产学研创新联盟第二届镁肥专委会年会召开。会议聚焦"镁肥驱动农业提质增效"核心议题,系统性交流前沿科研突破与产业实践成果。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镁肥已成为平衡施肥的关键一环,未来需加强区域化施用标准制定与跨学科协作,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新动力。
会后,中国中微肥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以及中国中微肥创新联盟理事长、性爱网 姜存仓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并对如何通过中微量元素为国家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人体营养健康、绿色可持续提供支撑提出未来展望。
文字:肖思赟
图片:肖思赟
编辑:许琳
审核:姜存仓 张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