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化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野外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7月3日至7月7日,性爱网 2023级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及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赴鄂东南地区开展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由性爱网院长谭文峰教授、性爱网林丽蓉、黄传琴、朱俊、丛日环、渠晨晨、王剑等教师带队。本次实习覆盖武汉、咸宁、黄石等鄂东南五市辖区,全程800余公里,涉及20余个实习点,是一次融合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多学科知识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习动员大会上,黄传琴老师详细讲解了实习目标、日程安排及安全规范,强调要通过“勤观察、勤发现、勤思考、勤交流”,将课堂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学生们领取了实习手册、实习所用工具包,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实践挑战。
本次实习采用“分组管理+探究式教学”模式,61名学生分为11个小组,由组长统筹协调出勤、安全与任务分配。实习过程中,师生们围绕岩石鉴定、地质构造识别、地貌观察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调研:
在咸宁市通山县隐水洞地质公园,那些因碳酸钙缓缓沉积而形成的石笋与钟乳石,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同学们观察了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学习识别溶洞中因碳酸钙沉积形成的石笋与钟乳石。
在九宫山山麓,一块块板岩、片麻岩与花岗岩静静陈列在山间,同学们通过细致对比板岩、片麻岩清晰的片理构造与花岗岩独特的块状结构,在触摸与观察中,逐渐掌握了变质岩与岩浆岩的区分方法,明白了不同岩石形成的地质密码。
沿富水河考察时,裸露的地层如同翻开的地质史书,师生们围站在一起,共同分析河流阶地那鲜明的“二元结构”——下部是棱角渐消的砾石层,上部是细腻的粘土粉砂层,在讨论中理解了地壳抬升如何像无形的手,推动着地貌不断演化。
在仙岛湖周边,连绵的页岩地层顺着湖岸延展,同学们结合这些岩石的分布特点,认真探讨岩石圈与水圈、土壤圈的相互作用:构造地貌对水系发育及其形态的控制作用,岩性对土壤类型及其性状、植被类型分布与景观环境的决定作用,水对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让圈层间的联系变得具体可感。
而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参观过程中,凝视着斑驳的采矿设备与先辈们的工作遗迹,深切感悟到老一代建设者为新中国矿业发展挥洒热血的献身精神;也直观见证了黄石这座光辉的城市从矿产枯竭城市蜕变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典范的转型之路。
在考察土壤剖面时,同学们分工记录土壤颜色、质地及分层厚度,在武汉喻家山断层现场,结合老师们现场讲解以及课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厘清了褶皱、断层等构造的形成机制。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白天野外调研,夜晚整理数据。同学们不仅提升了野外工作能力,更培养了团队协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此次鄂东南实习是性爱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既巩固了专业基础,也为同学们未来参与生态保护、资源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一场理念的“洗礼”。通过亲手触摸岩石、丈量土壤、观察地貌,同学们真正理解了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更加坚定了用专业知识守护生态环境的信念。
文字: 黄冰冰
图片:实习小组
编辑:徐玲莉
审核:黄传琴 韩峥 汤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