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一线探秘:肥料工艺架起理论与实践桥梁
在李小坤、张文君、汪社亮、武松伟、姜存仓等专业教师带领下,性爱网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22级实习团队,于7月7日上午走进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和石桥驿生产基地。
在研发中心展示大厅,讲解员通过沙盘模型系统介绍了企业全国12大生产基地的布局概况,清晰展现肥料生产全链条流程,帮助同学们建立对行业的宏观认知。
随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学生深入生产车间,实地观摩AZF生产工艺、高塔造粒技术等核心环节。当课本中“肥料造粒原理”“养分调控技术”等理论知识转化为轰鸣的生产线、精准的配比设备时,同学们纷纷表示“直观感受到了理论落地的力量”。
当日下午,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武松带来“复合肥生产工艺技术与特点”专题讲座。他结合企业研发案例,解析不同工艺对肥料效能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技术创新如何提升农业效益”的热烈探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紧扣专业难点提问,严谨的思考与积极的态度获在场专家肯定。
田间地头实践:从设施农业到智慧农业的深度观察
7月8日,实习团队将视角转向农业生产终端与科技应用场景。上午,双井村的设施农业基地成为首站——在西瓜优质轻简化栽培示范基地,标准化种植流程与节水灌溉系统让同学们直观理解“轻简化”的实践意义;育苗大棚内,全自动播种机、恒温控制系统等机械化装置高效运转,展现出现代设施农业的智能与高效。
在中国农谷·农创中心(荆品名门),讲解员通过优质农产品陈列与农业历史展板,串联起荆门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脉络。博物馆内,“稻作起源”“农具演变”等展区与“生态种植模式”“品牌化运营”等现代案例形成对比,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下午的行程聚焦农业科技前沿。在湖北麦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采摘机械臂的精准操作、无人机施肥的高效作业、果蔬分选流水线的自动化分拣,一系列智慧农业“黑科技”颠覆了同学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原来农业可以如此‘聪明’,这让我们对专业的未来充满期待。”一位学生感慨道。
随后,团队到访湖北大金龙农牧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000多亩的种养基地中,蓝莓园正值丰收,同学们在品尝清甜果实的同时,更关注到企业“猪-作物-果树”的农牧结合模式——通过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既带动产值提升,又助力当地农户脱贫增收,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农业技术利民惠民”的实践价值。
科研基地收官:校地协同见证科技兴农力量
7月9日上午,实习团队抵达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华中农大沙洋实验站。朱俊老师详细介绍了这所“科技小院”的发展历程:作为学校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平台,实验站不仅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的农业人才,更诞生了多项惠及民生的科研成果。其中,“稻油轮作”种植模式通过科学轮作显著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已获业内专家高度认可,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至更多产区。
站在实验站的试验田边,同学们看着优化施肥带来的绿油油的水稻与健壮生长的玉米,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习总结:暑期实践淬炼 收获远超课堂的成长
7月9日,现场实践实习之旅圆满收官。从肥料企业的生产链条到田间地头的技术应用,从智慧农业的前沿探索到科研基地的成果转化,同学们在“企业-基地-田间”的立体实践中,完成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跃升。 “这几天让我们明白,农业不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更是技术、科技、服务的融合。”实习学生代表说。此次实习不仅深化了对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专业的理解,更让资环学子看到了农业领域的广阔天地,为未来投身农业现代化事业埋下了种子。
文字:吴思远 胡炳程
图片:吴思远 胡炳程
编辑:徐玲莉
审核:张文君 汤春燕